烏龜長痘痘?要擠嗎?搞懂長龜痘的原因、症狀、處理與治療方法

發現心愛的烏龜身上突然冒出白色或黃色的痘痘?這種情況在飼主圈中被俗稱為「龜痘」,是許多新手和老手都可能遇到的健康問題。
龜痘雖然惱人,但大多數情況都能順利康復。這篇文章將帶你從頭到尾徹底了解龜痘是什麼、為什麼會長龜痘,並提供一套完整的龜痘處理與預防指南。

🤔 龜痘是什麼?

首先,我們需要釐清一個重要的觀念。

  • 飼主之間流傳的「龜痘」:通常指的是烏龜皮膚上因細菌感染而形成的膿包。
  • 獸醫學上的「龜痘」:是指由痘病毒引起的疾病,這種病毒性疾病其實非常罕見。
為了方便理解,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表格來區分:

特徵

飼主常見「龜痘」(細菌/真菌)

獸醫學定義「龜痘」(病毒)

常見性

非常普遍

極其罕見

主要成因

環境衛生差、水質污染、皮膚破損

痘病毒感染

內容物

豆腐渣或起司狀分泌物

皮膚病變,無特定內容物

致命性

嚴重感染或處理不當可致敗血症

目前無致死紀錄

本文接下來討論的,主要是飼主最常遇到的「細菌/真菌感染型龜痘」。
_ (44)

🧐 龜痘長怎樣?認識龜痘的初期症狀

當烏龜感染龜痘時,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:

➡️ 外觀特徵

皮膚上出現黃色、白色或灰白色的豆狀突起物。龜痘初期可能只是一個微小的小白點,隨後會逐漸變大。

➡️ 好發位置

常見於頭部、頸部、四肢皮膚皺褶處,以及前後腿與龜殼連接的跨窩等柔軟部位。

➡️ 內容物

成熟的膿包用工具輕輕挑開,會擠出類似豆腐渣的半固態分泌物。這也是判斷是否為細菌性膿包的依據。

➡️ 伴隨行為

病龜可能因不適而出現食慾下降、活動力減弱的情況。

🐢 烏龜為什麼會長龜痘?

長龜痘的主要原因可以歸咎於以下三點:

1. 💧 環境衛生不佳

  • 水龜:水質污染、過濾系統效能不足,導致細菌從烏龜的微小傷口侵入皮膚造成感染。
  • 陸龜:通風不良且濕度過高的環境讓皮膚上的常在菌轉為致病菌。

2. 🩹 皮膚受損

龜隻之間互相抓咬,或環境中有尖銳物造成的微小傷口,都可能成為細菌入侵的破口。

3. 🐢 飼養密度過高:

過多的龜隻養在狹小的空間,會加速排泄物累積,使水質或環境惡化,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_ (53)

🛠️ 龜痘處理全攻略

⚠️ 警告:自行處理有一定風險,若你沒有把握或感染範圍過大,請尋求專業獸醫協助!
如果膿包已成熟且數量不多,可以嘗試以下龜豆的處理步驟:

1️⃣ 步驟一:隔離病龜

龜痘會傳染嗎?答案是會的!因此,第一步就是將生病的烏龜單獨隔離飼養,避免傳染給其他健康的同伴。

2️⃣ 步驟二:清理病灶

  • 工具:準備消毒過的針、棉花棒、生理食鹽水。
  • 操作:用棉花棒沾生理食鹽水清潔病灶周圍。接著,用消毒過的針小心地將膿包頂端挑破。
  • 關鍵:輕輕擠出內容物,直到擠出少量乾淨的血液為止,代表膿包已大致清除。

3️⃣ 步驟三:消毒上藥

  • 藥品:最常見且安全的選擇是優碘。
  • 操作:用棉花棒沾取優碘,直接塗抹在清理後的傷口上。每天重複上藥1-2次。

4️⃣ 步驟四:乾養護理

  • 為了讓藥物有效吸收並保持傷口乾燥,水龜在上藥後需要進行「乾養」。
  • 將水龜移出水域,放置在乾爽的飼養箱中,乾養至少 4-5 小時。
  • 每日提供 1-2 次短時間的淺水浸泡,讓牠飲水與排泄,之後再繼續乾養。

5️⃣ 步驟五:徹底改善飼養環境

這是根治及預防復發的最關鍵一步!

  • 將飼養箱、過濾器、墊材、裝飾物等所有用品進行徹底清洗與消毒。
  • 確保水質潔淨,勤換水並加強過濾系統。
  • 確保陸龜飼養環境良好通風,避免悶濕。
  • 適度讓烏龜曬太陽,有助於殺菌及恢復健康。
龜痘雖然是常見的皮膚問題,但它更像是一個警訊,提醒我們飼養環境可能出了問題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,讓你和你的龜寵夥伴都能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!

常見問題

龜痘會自己好嗎?

龜痘初期的微小病灶或許有機會自癒,但一旦形成成熟的膿包,內部的感染物若不清除,很可能持續惡化。

龜痘要擠嗎?

龜痘要擠嗎?答案是:看情況。對於已經「成熟」(明顯發黃,輕觸感覺柔軟)的膿包,小心地擠出內容物有助於康復。

什麼情況下應該立刻看獸醫?

  • 自行處理 2-3 天後,病情未見好轉或持續惡化。
  • 龜隻出現拒食、眼睛紅腫等全身性症狀。
  • 傷口範圍過大、感染嚴重,或你不確定如何處理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