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家的鸚鵡總是一直抓癢、羽毛凌亂,甚至出現黑點嗎?這些都可能是寄生蟲感染的警訊。鸚鵡雖然外表活潑可愛,實際上卻容易受到各種體內外寄生蟲的侵擾,若未及時處理,嚴重者可能導致健康惡化甚至死亡。本文將帶你認識鸚鵡寄生蟲的種類、症狀、治療與預防方式,幫助你守護鳥寶的健康。
常見的鸚鵡寄生蟲類型
鸚鵡寄生蟲可分為以下兩大類:
1. 🐛 體外寄生蟲
常見種類包括:
- 疥癬蟲
- 羽蝨
- 鳥螨
體外寄生蟲會寄生於羽毛、皮膚表層,造成搔癢、羽毛脫落、皮膚發炎等困擾。
2. 🦠 體內寄生蟲
常見種類包括:
- 蛔蟲
- 絛蟲
- 毛滴蟲
- 球蟲
體內寄生蟲會侵害腸道、肝臟、氣囊等器官,導致消化不良、體重減輕、拉肚子等問題。

🔍 如何判斷鸚鵡是否感染寄生蟲?
鸚鵡感染寄生蟲後,通常會出現以下的症狀:
🐦 體外寄生蟲的症狀
🟡 羽毛出現黑點或白點(常見於羽蝨或疥癬蟲)
🟡 鸚鵡一直抓癢,頻繁搔頭、臉頰或翅膀
🟡 羽毛凌亂、脫落或變得暗淡無光
🟡 皮膚紅腫、結痂,甚至嘴喙或腳趾變形
🐦 體內寄生蟲的症狀
⚠️ 食慾正常但體重減輕
⚠️ 嘔吐、腹瀉或糞便中有蟲體
⚠️ 羽毛蓬鬆、精神不振
⚠️ 排便異常(糞便變稀、變色或帶血)
如出現以上症狀,建議立即就醫,進行糞便檢查或顯微鏡檢查確認。

鸚鵡寄生蟲的治療方式
🧴 體外寄生蟲治療
- 使用滴劑,滴於鸚鵡脖子後方皮膚,可有效殺死疥癬蟲與羽蝨。
- 噴灑體外驅蟲劑於翅膀、尾羽根部。
- 定期清潔鳥籠、棲木與巢箱,並以熱水或消毒劑徹底清洗。
🧪 體內寄生蟲治療
- 使用口服驅蟲藥,治療週期通常需連續服用5~7天,並於14天後再次驅蟲,避免蟲卵孵化後再感染。
- 若感染毛滴蟲或球蟲,需使用對應的抗原蟲藥物。
⚠️ 注意事項
- 切勿自行使用人用或犬貓用的驅蟲藥,鸚鵡肝臟代謝能力差,需特別注意劑量與藥物選擇。
- 治療期間應觀察糞便與行為變化,並定期回診。

如何預防鸚鵡感染寄生蟲?
預防永遠勝於治療,以下是幾個日常照護重點:
1. 🧼 維持環境清潔
每週清洗鳥籠、食具與水杯,使用寵物安全的消毒劑(如 Avicare)。
2. 🌞 曬太陽與沐浴
每週讓鸚鵡日曬10~20分鐘,有助獲取維生素D、殺菌與提升免疫力。應定期為鳥寶洗澡,減少寄生蟲滋生。
3. 🥗 均衡飲食
讓鸚鵡攝取多樣化的食材(種子、蔬果、蛋黃、鈣粉等),補充維生素A與E,有助強化皮膚與羽毛健康。
4. 🚫 隔離新鳥
若有新進鳥隻加入,應隔離至少2~4週,並完成體內外驅蟲後再與舊鳥接觸,避免寄生蟲交叉感染。
5. 🩺 定期健康檢查
一般建議每3個月為鸚鵡進行一次體內外驅蟲,若有經常接觸其他鳥類或戶外活動,頻率可提高。
常見問題
鸚鵡羽毛上出現黑點,是寄生蟲嗎?
有可能是羽蝨或疥癬蟲造成。可觀察黑點是否會移動,建議就醫確認。
鸚鵡驅蟲後拉肚子正常嗎?
部分驅蟲藥會引起短暫的腹瀉,若超過3天仍未改善,有機會是其他健康問題,應就醫檢查。
鸚鵡的寄生蟲會傳染給人嗎?
部分鳥類的寄生蟲如禽蟎、披衣菌有機會傳染人類,應注意個人衛生並戴手套清潔。
最新文章
- All Posts
- workout
- 寵物
- Back
- 狗
- 貓
- 鳥
- 魚
- 爬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