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是鸚鵡飼主,或正打算迎接一隻鳥寶進入你的家庭,那麼你一定要認識一個潛在的致命疾病 —「鸚鵡前胃擴張」(Proventricular Dilatation Disease,簡稱 PDD)。這是一種由「禽類波納病毒」引起的神經性疾病,會嚴重影響鸚鵡的消化與神經系統。
本篇文章將全面解析:什麼是鸚鵡前胃擴張?有哪些症狀?如何診斷與治療?是否會傳染?以及飼主應如何預防與照護患病鳥寶。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位鸚鵡界的「隱形殺手」。
什麼是鸚鵡前胃擴張(PDD)
鸚鵡前胃擴張,又稱「PDD」,是一種由「禽類波納病毒(ABV)」引發的神經性疾病。病毒會攻擊鸚鵡的自主神經系統,導致前胃(消化系統的一部分)擴張、功能失調,進而影響整體消化與營養吸收,甚至導致死亡。

鸚鵡前胃擴張的原因
目前已知 PDD 的主要病因是「禽類波納病毒(ABV)」,具有高度傳染性。研究指出,病毒主要透過以下方式傳播:
- 糞便傳染(吃到含病毒的排泄物)
- 呼吸道吸入(與帶原鳥共處密閉空間)
- 接觸傳染(共用食盆、玩具等)
- 垂直傳染(由親鳥傳給雛鳥)
📍注意:許多看似健康的鳥寶也可能是病毒帶原者,這就是為什麼 PDD 難以預防且潛伏期長(可長達數年)。

鸚鵡前胃擴張的症狀有哪些?
PDD 的症狀變化多端,常被誤判為其他疾病。以下是常見的臨床表現:
消化系統症狀
- 食慾下降或拒食
- 嘔吐、反流
- 糞便中出現未消化的食物(如穀物)
- 體重逐漸減輕
- 腹瀉、軟便
神經系統症狀
- 精神萎靡、虛弱
- 運動失調(走路搖晃、站立不穩)
- 頭部晃動、抽搐
- 癲癇、視力模糊或失明
- 心律不整、猝死

鸚鵡前胃擴張的治療選擇
目前尚無針對 ABV 的抗病毒藥物,因此治療會以「支持療法」為主,目的是延緩病情與改善生活:
1. 抗發炎藥(如 Celecoxib)
2. 補充營養(如滋養丸、奶粉)
3. 維生素
4. 抗生素(預防二次感染)
5. 避免壓力與改善生活環境
部分鸚鵡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,有機會恢復至無臨床症狀狀態,但仍為終生帶毒。

有PDD的鸚鵡壽命會受影響嗎?
是的,若未及時發現與治療,PDD 會導致鸚鵡營養不良、體重驟降、免疫力下降,最終可能會導致死亡。根據臨床觀察,小型鸚鵡發病後的生存時間更短。
但若能早期診斷與妥善照護,部分患上PDD的鸚鵡壽命仍可延長數年,並維持基本的生活。
如何預防鸚鵡患上PDD?
預防是飼主最重要的功課,以下是實用建議:
1. 定期健康檢查與 PCR 檢測
2. 新鳥進家時,必需隔離至少 30 天
3. 避免與不明的鳥隻接觸
4. 維持生活環境清潔,每日消毒
5. 均衡飲食,維持良好生活習慣
6. 注意溫差與精神壓力,避免免疫力下降
7. 每週量度體重,提早發現異常
鸚鵡前胃擴張(PDD)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疾病,它潛伏期長、傳染性高、診斷困難,但只要飼主有足夠的知識與警覺,仍能有效預防與及早治療。
📍記得:定期健康檢查、維持良好的飼養環境、避免與不明鳥隻接觸,是守護鳥寶健康的三大關鍵!
常見問題
PDD會傳染給人嗎?
目前沒有證據顯示 ABV 病毒具人畜共通傳染性。
PDD能否可以痊癒?
目前無法完全根治,但可透過支持療法控制症狀並延長壽命。
PDD會不會突然發作?
可能會。部分鸚鵡可能會在壓力或免疫力下降時突然發病。
最新文章
- All Posts
- workout
- 寵物
- Back
- 狗
- 貓
- 鳥
- 魚
- 爬蟲